第三百八十九章 崇祯的辽东攻略 (第1/2页)
可以说,辽东只是郭大靖的根基,平辽灭虏也只是初期的阶段。他的理想如果仅只于此,那可就丢了穿越者的脸。
建豪宅,郭大靖当然也不在意。哪里还有比紫禁城更大,更富丽堂皇的宅院呢?
都是小家子气,眼皮子太浅啊!
在宏图大志这方面,郭大靖绝对有资格小瞧任何人。包括毛文龙,包括朝堂上的首辅次辅、诸位大佬。
只不过,没人知道郭大靖的野心之大。
远在京师的崇祯更不会想到,刚刚跨海远袭,替他和朝廷挽回颜面,被升任为总兵的郭大靖,竟然早就惦记着他的龙椅。
绕道入关的建虏被近乎全歼,奴酋皇太极被生擒入京,千刀万剐。前所未有的大捷,振奋了军心民气,但建虏入寇的后遗症,却在不断爆发。
建虏肆虐京畿时,崇祯向四方军镇发出了勤王令,连远在甘肃的边军,也派出一部奉命向京师进发。
勤王的甘肃边兵在途经金县(今甘肃榆中)时,兵士们要求发饷,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,导致兵变,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。
而在起事的边军中,有一个把总姓李名自成,率部分乱军转战汉中,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。
此时,陕境内已有农民起义军百余部,形成烽火燎原之势。很多官军边兵,因缺饷哗变,也加入义军,并成为其中骨干。
但崇祯并未意识到陕西义军烽起的严重性,他任命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杨鹤,全不知兵,迂腐地以招安之策对付起义军,以致“流贼之肆毒,祸始于杨鹤”。
在杨鹤的奏报中,陕境之内的乱贼左一股右一队地接受了朝廷的招安,并被安置到地方。
乱贼看似被纷纷平定,但这些被招安的乱贼只不过是换了个身份,在被安置的地方依旧抢掠、奸淫,地方官府反倒不敢管。
但凡有点头脑,有点逻辑分析能力的,也不会象崇祯那样,看不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根结所在。
不过是在频繁的天灾之下为了口吃的,谁吃饱了撑的,拿起木棒、锄头造反。
可崇祯一不减赋税,二没有切实的赈济之策,又拿什么来招抚起义军?
即便迫于形势就抚者,不久之后也因为朝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,又纷纷再起。
崇祯看不明白,也或许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要钱粮,他上哪里去搞?支撑关宁锦防线,还要给异军突起的东江镇倾斜资源,已经要拖垮大明财政了。
刚在大胜的欢庆气氛中,过了个消停年。满书案的奏疏,又让崇祯这个小年轻的心情郁闷起来。
“以锦州为前线,宁远为中坚,山海关为后盾,将建虏拒于关外……”
崇祯看到这老生常谈,气得直翻眼睛。建虏都绕道入关了,还给朕在这里说什么关宁锦防线能挡住建虏?
没错,建虏是没从锦州、宁远、山海关这道防线上突破,可也说明这条防线的作用不大。
至少,十几万军队摆在这里,消耗的钱粮太过巨大,性价比显然是很低。
“孙承宗和满桂可有奏疏送来?”崇祯没好气地把奏疏扔到桌案上,有些急切地询问着王承恩。
“回皇爷,还没有。”王承恩躬身回奏道:“应该是时日尚短,在宁远的整顿还未完成。”
关宁军的临阵窜逃,是崇祯最终要弃守锦州、收缩防线至宁远的决定因素。如果占据锦州、大凌河,真的有平辽灭虏的希望,崇祯咬着牙也要撑下去。
但现在,关宁军将变成宁远军,连山海关也要换上崇祯信任的兵将,且肯定不是辽人出身的。
马世龙就是现在的山海关总兵,加左都督,是崇祯防范关宁军的第一步。
第二步则是调走宁远的守军,改为驻守蓟镇,其中一些非辽人的将领,比如曹文诏等人,将被留任。
第三步则是下旨命祖大寿率部回镇宁远,使其成为山海关外的缓冲和屏障,也方便运粮饷于觉华岛,就近补给。
这样一番运作下来,关宁军变成宁远军,也只剩下了三万多的人马。山海关则既是他们的后路,又是他们的督战队,并防备其作乱。
宁远三万,山海关四万,蓟镇三万,整个关宁军自此分崩离析,这支军阀式的部队再也掀不起大浪,崇祯也才能放心。
同时,弃守锦州和大凌河等地,每年至少能节省粮饷百万。在财政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,这笔钱财正好投入到东江镇。
在崇祯看来,这是一举三得的妙计。既控制了关宁军,又能倾斜供应东江镇,还不增加财政负担。
不,应该是一举四得。蓟镇的驻防军不用再花钱招募,岂不是又省了一笔?
但就是这样的妙计,朝堂上却有很多官员上疏反对。
如果不是曹化淳带回来的郭大靖的分析,崇祯还不知道在这些官员慷慨陈辞的背后,却是想着继续在关宁锦防线的投入中捞钱贪腐呢!
而崇祯之所以派关宁锦防线的原创者孙承宗携满桂前往宁远,做移师关内的准备,是看重孙承宗在辽东经营多年,颇有威望。
满桂不仅是猛将,也曾在宁远长期任职。这一文一武的搭配,在崇祯看来,宁远军移师应该是又快又稳的事情。
可从派遣到现在,还不到一个月,崇祯操切的毛病又犯了。他甚至开始怀疑,是不是孙承宗阳奉阴违,并不卖力地执行收缩防线的新战略。
王承恩的委婉解释,让崇祯稍微安了心,抛开急躁的情绪,坐回到御椅中。
崇祯沉思半晌,缓缓说道:“市井传言,袁崇焕为了与建奴议和,阴谋杀害毛文龙。而且,他还与内阁官员私下通信,得到了某些人的支持。”
王承恩躬身道:“皇爷,市井传言有多个说法,皆是痛恨袁崇焕。若是想证明真假,也不难,传话给镇抚司审讯便是。”
“无风不起浪。”崇祯沉声道:“去告诉镇抚司刘侨,就此事审讯袁崇焕。”
“奴婢这就派人去。”王承恩躬身退到殿外,叫过宫人去镇抚司传万岁口谕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